English

战后西方心理史学发展概况

2000-11-24 来源:光明日报 罗凤礼 我有话说

所谓心理史学即指自觉应用现代西方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史学,它是现代西方史学中按研究方法划分出来的一个流派或分支学科。

西方心理史学公认的鼻祖是弗洛伊德,弗氏所创立的并由其追随者所发展的精神分析学说是心理史学的主要理论根据。

弗洛伊德根据精神分析学说写作了几部探索历史问题的著作。如《列昂纳多·达·芬奇及其童年的一个记忆》(1910年出版)。根据达·芬奇关于童年的一个记忆来推断分析其幼时的经历及其“恋母情结”的特点,并由此进一步解释其成年后的行为,如作画风格及何以具有广泛而浓厚的科学研究兴趣等等。再如《图腾与禁忌》(1913年),则在若干人类学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理论推断原始部落内部的生活与斗争。这些著作,就历史研究而论,都是失败的。首先,它们违反历史研究的基本规则,不是以历史资料为根据,而是以理论来推断重大的历史事实,结果自然导致错误;其次,它们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单从心理上论述人的行为和经历,犯了心理因素决定论的错误。此外,这些著作也暴露了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上的严重错误,即他过度地强调了性欲对于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过度地强调童年经历对于人的一生的决定性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历史研究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大胆探索却预示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引来了效法者和追随者。进入50年代,随着精神分析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它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也日益改善。1958年,弗氏重要追随者之一埃里克·埃里克森出版了《青年路德》,此书既抛弃了片面强调童年经历重要性的弗氏教条,又克服了心理因素决定论的错误,而将个人的心理和经历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因此,《青年路德》得到史学界的承认,成为心理史学的代表作。与此同时,部分专业史学家对于应用精神分析学说也表现出热情,美国历史学协会1957年度主席威廉·兰格甚至认为摆在史学界面前的“下一个任务”就是应用精神分析学说来加深史学研究的深度。在此情况下,一些年轻史学家开始接受专业精神分析训练,于是出现一些经过历史学和精神分析学说双重正规训练的心理史学家,他们的著作既严格地遵循史学规范,又准确地应用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史学最终成熟的标志。至70年代,美国开始正式出版两种心理史学专业刊物,即《心理史学评论》和《心理史学杂志》,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史学专业课程,有的还招收心理史学博士生,培养专业人才。这说明心理史学已经成为一个羽翼丰满的史学分支学科。

西方心理史学一直以精神分析学说为主要理论根据。这是它的主流,但却不是全部。其他心理学学说,如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等实验心理学也渗入了心理史学研究。比如在历史人物遗留的自传或其他文字中,往往发现对某些历史事件的错误记忆,这类错误是如何发生的呢?一般史学家会认为是说谎或造谣,这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如果记述者在记错的问题上根本不必要去说谎,那么答案便只能是发生了记忆错误。心理史学家可以应用实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该历史人物的认知模式、事发情境及其记忆错误的性质,从而令人信服地说明他何以会产生这种错误的记忆。这便是实验心理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在西方心理史学中,应用精神分析理论的称为精神分析心理史学,应用其它心理学理论的称为非精神分析心理史学。由于后者所应用的理论可以由实验来加以验证,其说服力比较明显,易为外界人士接受。但它也有严重的局限性和肤浅性。症结在于,实验心理学一般都是非历史性的,它只是静止地说明行为或事件何以会如此,而不善于连贯地解释历史的进程。而精神分析学说则十分注重发展演变,比如分析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总要从其童年经历开始,这种方法与历史学的方法恰相吻合。它对于人的心灵的分析也往往比实验心理学更深刻些。这便是精神分析学说在心理史学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但鉴于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内省而来,至今仍不能由实验加以验证,因此终究要引起一些怀疑和争论。西方心理史学取得史学分支学科地位后一直未有重大发展,其原因大概正在于精神分析学说的这些缺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